【天天聚看点】广发基金专栏丨行情结构化、业绩差异化 基金挑选更要精细化
上海证券报| 2023-01-09 07:57:07

如果用关键词来总结2022年的投资,“分化”一词恰如其分,这既体现在A股的结构分化,也体现在公募产品的业绩分化。

数据显示,2022年上证指数和沪深300分别下跌15.13%和21.63%。这一年,市场中找不到贯穿全年的主线:年度涨幅为正的部分板块,也有跌幅居前的时间段;全年下跌较多的板块,在某些月份也有不错的反弹表现。

与此同时,基于对市场走势和行业个股的研判差异,基金经理在权益仓位、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上采取了不同的行动,由此带来了差异化的业绩。以市场关注度较多的“固收+”基金为例,既有全年回报在10%以上的产品,也有亏损超20%的产品,首尾相差30个百分点。


【资料图】

2022年“行情结构化、业绩差异化”的现象,意味着投资者在挑选产品时更要讲究精细化。细分到“固收+”产品上,广发基金曾刚给出的建议是,结合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来挑选产品,同时建议以3年的时间周期来考察基金经理。

行情结构化业绩差异化

2022年A股震荡下跌,市场主流指数的年度跌幅超15%。不过,个别板块有不错的结构性机会。例如,申万一级行业中,煤炭(申万)和综合(申万)两个行业涨超10%。

板块间的业绩分化明显,板块轮动较快。以煤炭为例,其股价走势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一季度表现突出、二季度下探、8月反弹、四季度回调。此外,食品饮料、有色金属、汽车、电力设备、国防军工、房地产、银行等板块在不同月份领涨过。

板块的快速轮动和行情的跌宕起伏无疑加大了投资的难度。银河证券数据显示,36个二级分类基金中,未有含权类品种净值增长率平均值为正。

以近年来倍受关注的“固收+”产品为例,数据显示,偏债型基金A类和普通二级债基A类2022年平均跌幅分别为3.72%和4.34%。这意味着,多数“固收+”基金变成了“固收-”。但这并不代表“固收+”没有正回报的产品。数据显示,同期688只偏债型基金中有95只产品收正,实现正收益产品的比例不到20%。在业绩分化的背景下,如何挑选合适的“固收+”基金倍受投资者关注。

正确认识“固收+” 选择优秀基金经理

展望2023年,预计市场结构分化将成为常态,投资者挑选产品时应加强产品与自身投资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挑选合适的产品。

以“固收+”基金为例,其主要代表品类是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基金契约一般规定,20%或30%的仓位配置权益资产(含股票、可转债、可交债)。投资者选择该基金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在承受较低波动的基础上获得不错的收益。

资管新规出台后,不少稳健型投资者开始寻找适合的“理财替代”品种。伴随2019年至2021年A股的上涨,“固收打底、权益增厚”的“固收+”基金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成为市场中比较主流的“理财替代”策略之一。然而,2022年市场大幅调整,让不少投资者重新认知了“固收+”产品。

在曾刚看来,投资者在投资“固收+”之前,须对“固收+”产品有三点认知:

一是“固收+”的“+”,并不代表加的是收益,加的也可能是波动,可能在某个阶段带来净值的浮亏。因为长期收益较高、波动较大是权益资产的特性,就算配置的股票风格偏防御,也无法改变基本特性。因此,当股票出现系统性下跌时,即便是少量加权益,基金净值还是会跌。

二是“固收+”基金力求在控制回撤的基础上追求稳健回报,但“控制回撤”并不代表着“没有回撤”。一般而言,控制净值回撤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依靠股债资产的负相关性;二是通过组合层面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系统性风险。2022年的极端情况是,股债同向变化,导致“固收+”基金净值波动变大。

三是被统称为“固收+”的基金,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个概念涵盖了不同基金类型,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较为多元。

在挑选基金时:首先,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来挑选产品;其次,无论投资者风险偏好如何,都建议以3年的周期维度来考察。因为基金经理管满3年的产品,一般来说能更好地反映其在股票、转债、纯债、新股申购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作为管理公募基金超13年的投资老将,曾刚经受住了市场考验,逐步形成了“均衡配置,积极而不激进”的风格,其在管基金业绩优异。据银河证券统计,曾刚管理华富收益增强债期间,2009年和2010年连续获得同类第1名。他管理过的汇添富多元收益,任职累计收益94.83%,年化收益8.68%,在管理期间连续7个完整自然年度都取得了正收益。

从中短期看,曾刚管理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广发恒享一年持有期2022年年度回报为1.09%,是同类中少有的实现正收益的产品。

2022年12月26日起,拟由曾刚管理的广发安颐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A类:017615,C类:017616)在工商银行、广发基金直销等渠道发售。招募说明书显示,这是一只偏债混合型基金,组合投资于股票、可转债(含可交债)等权益资产的比例为10%至30%,追求稳健增值的投资者不妨关注。(CIS)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科技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