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消息,中泰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根据动力电池平均寿命5-6年测算,第一批商用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22-23年开始退役;预计25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约为42.8万吨,30年将达到300.1万吨,保守以2万元/吨回收利润测算,对应市场空间600亿元。动力电池回收大势所趋,相关政策出台力度势必加大。未来具备规模优势的正规电池回收企业有望进入车厂、电池厂的合作闭环,获得原材料保供,实现稳定收益;而在产业早期,设备供应商率先受益。关注动力电池回收设备头部企业浙矿股份;建议关注:天奇股份、光华科技、格林美等已具备动力电池回收布局的企业。
【中泰先进产业研究】冯胜:动力电池退役潮起,回收赛道风口将至
【资料图】
23年后动力电池回收600亿市场空间逐渐打开:根据动力电池平均寿命5-6年测算,第一批商用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22-23年开始退役;预计25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约为42.8万吨,30年将达到300.1万吨,保守以2万元/吨回收利润测算,对应市场空间600亿元。国内目前采用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并行的方式进行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我们认为拆解回收可提升空间较大,未来或成为主要回收方式。
动力电池回收现状:规范度低、来料不足、经济性弱: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近年行业新入局者如云,按回收主体不同主要为汽车制造商、电池厂、回收企业三类。行业早期存在以下问题,限制行业发展:
① 行业早期规范度较低,国内回收主体责任不明确。由于拆解回收利润较高,吸引大量回收企业进入,导致行业中小产能偏多,回收渠道不正规等问题。同时国家政策多以鼓励、建议为主,并未出台明确法律法规的要求,政策执行力度偏弱。
② 动力电池退役量暂时不足。2021年动力电池理论退役量大约为28.9万吨,加之多数电池无法经过正规渠道回收,实际能从正规渠道回收的废料较少,目前多数动力电池回收产能处于不饱和运行状态。
③ 行业缺乏专用前道设备锂回收率偏低,2022年后钴镍价格下降导致回收三元经济性下降。目前行业内前道拆解、破碎环节较为粗糙,导致锂回收率偏低,行业内锂回收率从黑粉端计算仅为85%左右。三元电池回收在2022年后由于钴、镍降价,测算回收毛利率仅为23%左右,经济性变差。
变局开启,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进入高增期: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将是行业分水岭,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格局处于持续优化状态,行业将进行第一轮供给侧改革。
① 政策催化行业规范度提升,形成“车厂-电池厂-回收企业”闭环,回收能力不达标的中小产能将持续出清。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形成的回收体系,对各产业链主体均做出明确责任划分。各回收主体拥有不同优势,合作形成“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的回收产业闭环有望成为未来趋势。我们认为国家相关政策近年将持续引导回收体系的建立,规范回收企业标准,行业管理趋严,利好头部规范化的电池回收企业。
② 动力电池来料问题持续优化。来料增量来自三部分,一是退役动力电池,我们测算废旧动力电池量有望从2021年约28.9万吨到2026年高增至96.7万吨,五年CAGR=27%;二是电池厂受益新能源车装机高增,生产废料持续获得增量;三是法规趋严后,正规渠道可回收电池增量将会提升。
③ 前道设备破局提升锂回收率,带动回收经济性上涨。我们认为,拆解端,回收企业适合与车厂合作建立对应电池的自动拆解产线,提高拆解效率和精度;破碎方面,高精度的破碎设备将提升正极材料出粉率,继而提升锂回收率。另外,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可回收磷酸铁经济性有所提升,后续回收铜、铝、石墨、电解液等可进一步提升回收经济性。
投资建议:动力电池回收大势所趋,相关政策出台力度势必加大。未来具备规模优势的正规电池回收企业有望进入车厂、电池厂的合作闭环,获得原材料保供,实现稳定收益;而在产业早期,设备供应商率先受益。关注动力电池回收设备头部企业浙矿股份; 建议关注:天奇股份、光华科技、格林美等已具备动力电池回收布局的企业。
风险提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风险、行业新增产能过剩风险、技术更新迭代风险、研报使用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