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10大政策信号
21财经| 2022-12-16 22:43:56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未来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以往会议一般都是三天会期,今年则缩短为两天。据记者梳理,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政策信号如下:


【资料图】

1、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与前几年“复杂严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笼统表述相比,这一表述非常清晰、精准,可谓是直指要害。

今年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具体看,需求收缩方面,外需已由正转负,11月消费增速为-5.9%、十分疲软;供给冲击方面,供应链受阻,企业生产面临缺芯等生产要素短缺问题;预期转弱方面,11月制造业PMI为48%连续两月低于荣枯线,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企业中长期投资意愿不足。

2、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3%,市场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也在3%左右,这意味着明年经济增长有低基数优势,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及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明年经济增长仍面临压力。

此次会议指出,明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表述看,对稳增长的诉求有所增加。

所谓“好转”,暗含的意思是今年并不好,因为今年经济增速脱离了经济学界测算的潜在增速。定调“好转”,应该是要求回归到潜在增速附近,预计明年的增速目标很可能在5.5%左右,这既和当前潜在增速相符,也符合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今年除基建投资外,消费、工业增加值、房地产投资、房地产销售、出口等数据都不好,尤其是房地产相关数据深度下行。因此,所谓“整体”应该是推动绝大部分指标好转,尤其是深度下行的房地产相关指标。

3、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今年下半年以来,受到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外需高位回落、出口增速已转负,内需消费疲软(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投资靠基建勉力支撑但增速也在回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可见消费的重要性。此次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4、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明年赤字率或达到3%

财政扩张是应对需求不足的主要方式。此次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也是“加力提效”,2019年赤字率由上年的2.6%上涨到当年的2.8%,专项债由上年的1.35万亿增加至2.15万亿。考虑到今年1.6万亿一次性上缴因素不再、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消耗等,明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更多需要赤字去平衡,赤字率达到3%甚至更高水平的概率较大(今年赤字率为2.8%)。

因为地方政府债务率达到120%的警戒线,专项债额度大幅扩张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保持在3.65万亿左右,以使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5、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

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央行两次降息合计20BP、两次降准合计50BP,并创设普惠养老、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再贷款,支持特定领域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相比去年定调,“灵活适度”调整为“精准有力”,其他几乎保持不变。精准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支持特定领域,有力意味着货币政策要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并见到实效。

央行行长易纲12月2日在泰国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联合主办的“全球变局下的中央银行”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当前通胀率约2%,这尤其得益于粮食的丰收和能源价格的稳定。预计明年中国的通胀仍将保持在温和区间。

通胀在温和区间意味着明年国内物价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掣肘,再叠加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明年货币政策总量宽松操作仍有一定空间。

6、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房地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地产板块利好不断,国家频频出台房地产帮扶措施,信贷、债券和股权三箭齐发,托底意向非常明显。具体看, “金融16条”向优质的地产企业提供了上万亿级别的授信额度;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额度达到2500亿元;重启了地产企业的股权融资。

以上政策主要针对供给端,缓解了房企的资金压力,但需求端仍有待好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商品房销售额118648亿元,下降26.6%。

此次会议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房地产的问题一般是放在民生保障等部分,而此次则放在了防范化解风险部分。如果将金融机构当前的支持比喻“输血”,那么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则是“造血”。现在“输血”已经来了,但要房企好起来,“造血”功能能否改善才是影响房地产行业下一步的关键,预计后续需求端仍会有政策支持。

7、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监管永恒的主题。此次会议指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部分,会议指出了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

对于地方债风险,会议指出,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法定政府债务余额超过35万亿,债务率已达到120%,法定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负担压力已不小。另一方面,卖地收入的骤降叠加城投融资持续收紧,市场对城投债违约的担忧与日俱增。

中国人大网10月25日公布的《对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披露,有的人大常委会出席人员指出,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和隐性债务控制存在较大压力,建议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及项目的合规性审核,围绕债务规模和结构、资金使用和偿还情况等做好风险评估预警。有的出席人员说,这两年一大批地方政府债务陆续到期,按时偿还有难度,建议有关部门提早谋划,形成预案。

8、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此次会议表示,要狠抓产业政策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这背后是中国经济循环方式的改变。“房地产市场疲弱,房地产行业资金不足、无力收储土地,导致政府的卖地收入减少,又拉低了地方基建投资。”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去年12月份表示,“深层次的原因是过去以房价为龙头,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三角循环来拉动增长的模式需要转型,这样一个三角循环已经走不下去了。”

一些分析指出,“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正由“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所替代,这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自主可控的硬科技的应有之义。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此前主要是发展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因此中国创设了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给科技创新企业更大的支持。在中国的融资结构中,信贷占比最大,债券融资也占一定比重,二者占比远高于股权融资,因此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仅靠股权市场是不够的,还要提高债券市场及信贷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9、支持平台企业大显身手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

此次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10、确保顺利度过流行期

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文章来源:21财经)

科技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