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使用了全国17%的能源消费总量,支撑了全国超过23%的经济总量,但90%的能源都来自于外省市的支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此,高质量利用和发展氢能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探索能源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近几年,长三角氢能政策不断加码。
12月7日,安徽省发布《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再次指出推进安徽省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并在光伏、风电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
一天后,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加深布局氢能;开展兆瓦级风力、光伏等制氢集成及应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已出台氢能发展专项政策,其下辖8市4区亦出台相关规划,且氢能产业链初具规模。
但随着氢能产业深入发展,如何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形成“错位发展”的有序竞争格局成了长三角各省市的必答题。
长三角氢能产业初具规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长三角下辖4个区、8个市均出台氢能发展规划,作为“排头兵”推动氢能产业示范应用。
(图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长三角市(区)氢能发展政策)
据记者分析,上述市(区)作为长三角发展氢能产业代表,所构建的氢能产业初具规模。
上海市嘉定区发展氢能产业长达20余年,打造的全国第一个燃料电池产业园——嘉定氢能港,已集聚80多家氢能企业,涵盖燃料电池汽车、系统、电堆、气瓶、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加氢站等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2021年营收破百亿。
临港新片区颇有“后来居上”的气势。今年9月,该区正式启动“国际氢能谷”,规划“1+N”的氢能产业布局。制造出单堆功率高达300KW的氢晨科技、金属双极板制造商治臻股份等发源于此地。
不仅如此,过去一年,万象氢燃料客车、嘉资碳纸、汉丞质子交换膜、安徽枡水催化剂等不少氢能企业入驻临港,使得临港在原有氢能产业基础上,实现从材料、系统到整车制造的完整生产链的转换。
此外,据业内统计,截至2022年7月,江苏省拥有301家氢能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量的8.5%,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
其中,南通市已吸引20余家氢能相关企业落户,分别为百应能源、江苏清能、势加透博、安思卓、氢枫能源、神州碳制品、中集氢能源、中天华氢等;并在2021年取得了50亿元的营收。
江苏省发展氢能产业的另一重镇张家港有涉氢企业30余家,仅2020总营收约100亿元,其2025年氢能产业链营收总目标是150亿元。
浙江省嘉兴市的优势是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目前年产可外供工业副产氢达4.8万吨。随着已规划和在建装置的逐步投产,预计2023年该市可外供工业副产氢超过10.3万吨,满足约1.7万辆燃料电池中卡或8000辆燃料电池重卡用氢需求。
不仅如此,2021年8月底,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等正式批复北京、上海、广东为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嘉兴市、苏州市、南通市被选为上海城市群重要成员,六安市则是广州城市群入选单位之一。
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长三角各省市发布“重磅级”资金支持政策,千万元补贴已不足为奇。
2021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下达《2021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共有6个氢能与燃料电池项目入选,总投资11.93亿元。
今年8月10日,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朱长才在政府发布会上指出,对氢能应用示范工程发生的贷款,以制造业优惠贷款利率为基准,给予40%贴息,省级最高达5000万元。
无独有偶,8月22日,张家港市发改委发布了符合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规定的9家单位,包括嘉化氢能、华昌能源、亿创氢能、中车氢能动力、富瑞阀门、国富氢能等,将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贴。
9月底,上海市政府则发文表示,将从氢燃料整车示范应用、运营、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加氢站布局等七方面予以补贴,最高金额可达3000万元。
临港新片区更是成立了“氢能产业发展基金”,一期将投入10亿元,用于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和制氢储氢关键技术的研发。
苏皖需明确氢能错位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仅上海市、浙江省明确依据原有优势,谋划氢能产业错位发展;江苏省、安徽省则需进一步明确氢能发展定位。
上海市正在形成“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金山和宝山两个氢气制备和供应保障基地及临港、嘉定、青浦三个产业集聚高地。
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处处长韩大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嘉定基础比较好,氢能产业链最完整,因此将嘉定区定位为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临港有后发优势,在氢能发展的过程中,凡是在法律法规上碰到的新问题都将放到临港解决。
“青浦区是上海氢能应用场景集聚地,上海几乎所有的物流运输总部都在青浦区,比如顺丰,亦将成为上海发展氢能产业的高地。位于金山区化学工业区和宝山区的宝武能为上海氢能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气源。”韩大东表示。
浙江省在《关于全力构筑我国氢能产业高地的建议》进一步明晰未来氢能产业发展方向,一方面探索发展绿氢,利用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在舟山等沿海地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不断提高氢能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该省根据下辖各市(县)实际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出7个氢能示范区。
宁波市在港口及城际物流领域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舟山市重点在港口物流、船舶、海岛能源等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嘉善县则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招引氢燃料电池产业优质项目;长兴县则联合浙储集团,建设占地1500亩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
不久前,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瞄准氢能全产业链,指明其下辖16市要因地制宜发展氢产业。
事实上,公开资料显示,当前该省超10个地级市有氢能项目,涉及产业链各环节,但十分零散,并未根据区域优势“扬长”。各市之间既存在同质化竞争、重复投资等问题,又未能“集中力量”聚焦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终将不能打通氢能上下游产业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安徽省部分市涉氢项目)
江苏省亦存在上述问题。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公开表示,建议江苏省各地市,支持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南通、盐城等城市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打造氢能优势产业链。
据了解,盐城、南通具有海上风能优势,可加快探索绿色氢气制备;张家港、连云港、江阴等地港口及工业园区众多,可强化燃料电池重型卡车、叉车等应用;南京、苏州、盐城、南通等地汽车产能大,可引入技术、资金等,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落地。
不仅如此,江苏省欠缺一定的氢能发展顶层设计,当前仅有一份于2019年印发的《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规划》,从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角度指明氢能产业发展方向。
“江苏省还需要研究制定更全面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本省产业发展定位、目标及主要工作,健全各级政府氢能产业领导组织机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中短期内,建议发挥江苏传统炼化产业优势,在氢能产业上游先发制人。”肖睿指出。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韩涤则表示,当前,将区位优势与氢能产业发展进一步融合已成发展趋势。同时,利用不同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有效实现产业链高效整合。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